- A+
一、褶皱构造
市内的褶皱构造由于受断裂构造的破坏,花岗岩体的吞噬、火山喷发和自中生代以来的地层覆盖,显得支离破碎、残缺不全。主要有:发育于泥盆—石炭系中的北东向排牙山背斜、钓神山向斜、横岗—坪山背斜、龙岗向斜、草塘背斜,以及发育于上三叠统至下侏罗统的东西向横沥向斜。
(一)北东向褶皱
1.排牙山背斜
背斜核部出露在龙岗王母圩以东排牙山一线,轴向呈北东50°~70°舒缓波状延展,长约11km,其影响宽度5km。核部由中泥盆统鼎湖山群长石石英砂岩组成,两翼由上泥盆统双头群粉砂岩、石英砂岩、砂砾岩,下石炭统大湖组含砾石英细砂岩、粉砂岩夹砂质页岩等组成,其中南东翼地层倾向南东150°,倾角60°,北西翼地层倾向北西330°~340°,倾角30°~40°。根据剖面形态分析,为—转折端圆滑开阔的背斜构造。
该背斜所卷入的地层为上泥盆统和下石炭统,同时又被晚侏罗世—早白垩世花岗岩体吞噬,其形成于晚侏罗世以前,可能为印支期构造运动的产物。
2.钓神山向斜
向斜核部出露在龙岗王母圩北西2km的径心背—钓神山一线,轴向呈北东50°~70°舒缓波状延展,长约5.5km,其影响宽度2km。核部由上泥盆统双头群上亚群粗砂岩、砂砾岩组成,两翼由双头群下亚群长石石英砂岩等组成。其中北西翼地层倾向南东130°~170°,倾角55°,南东翼地层倾向北西330°~340°,倾角45°~50°。
该向斜的北西翼见产状相背或相向的次级小褶皱,其轴向基本与向斜轴一致。向斜的两翼岩层倾角大致相等,因此可能为—轴面产状近于直立的开阔性的对称型向斜。南端因受断裂影响而出现岩层局部倒转现象。
该向斜所卷入的地层为中泥盆统和上泥盆统,同时又被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花岗岩体吞噬,其形成于晚侏罗世以前,可能为印支期构造运动的产物。
附
件
下
载
- 我的微信
-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
-
- 我的微信公众号
-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
-